

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,主要聚居在广西、云南省文山,广东连山、贵州从江、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。人口1548.96万(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)。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,分南北两大方言。南宋时,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“土俗字”,但使用范围不广,多使用汉字。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。1957年11月,由总理亲自主持召开的政务院第63次全体会议批准了《壮文方案》,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文字的历史。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技艺的基础上,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。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。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“撞”、“僮”、“(彳+童)”。解放后称“僮”。1965年10月12日,经广西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,改族名为“壮族”。壮族人民曾多次发动反封建、反的农民起义,广西桂平金田村是太平的发生地。1929年12月到1932年,在广西建立的左右江根据地为中国作出贡献。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;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;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(有的是头七天)忌讳外人入内;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。壮族以农业为主,驰名中外的三七、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。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。壮族原始教,祭祀祖先,部分人和教。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“三月三”歌节等。客人到家,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,对客人中的和新客尤其热情。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;长辈未动的菜,晚辈不得先吃;给长辈和客人端茶、盛饭,必须双手捧给,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,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;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、客人说“慢吃”再离席;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。遇老人,男的要称“公公”,女的则称“奶奶”或老太太;遇客人或负重者,要主动让,若遇负重的同行,要主动帮助其代负并送到分手处。解放后,1952年12月9日在广西的西半部建立桂西壮族自治区,1956年春改为自治州。1958年3月5日建立以原广西省地区为范围的广西壮族自治区。1958年4月1日建立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,1962年9月26日建立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。日常食俗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,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,即在中、晚餐之间加一小餐。早、中餐比较简单,一般吃稀饭,晚餐为正餐,多吃干饭,菜肴也较为丰富。大米、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,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。制作方法多种多样,比如大米有籼米、粳米、糯米等品种。平时用于做饭、煮粥,也常蒸成米粉(类似面条,有汤食、炒食之分)食用,味道鲜美可口。粳米、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(方法与汉族同)。营养丰富,在冬天常吃,能起御寒滋补作用。糯米常用做糍粑、粽子、五色糯米饭等,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。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,机玉米用于熬粥,有时也煎成玉米饼。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。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,即先将瓜熬烂,加玉米面煮熟即可。糯玉米磨成面后,可做糯玉米粑,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(内可包有糖、芝麻、花生等馅料),再用水煮熟,与其清汤同吃,相当于汉族元宵、色味俱美。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。糍粑、五色饭、水晶包(一种以肥肉丁加白糖为馅的包子)等均要用糖,连玉米粥也往往加上糖。日常蔬菜有青菜、瓜苗、瓜叶、京白菜(大白菜)、小白菜、油菜、芥菜、生菜、芹菜、菠菜、芥蓝、蕹菜、萝卜、苦麻菜,甚至豆叶、红薯叶、南瓜苗、南瓜花、豌豆苗也可以为菜。以水煮最为常见,也有腌菜的习惯,腌成酸菜、酸笋、咸萝卜、大头菜等。快出锅时加入猪油、食盐、葱花。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,如猪肉、牛肉、羊肉、鸡、鸭、鹅等,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。猪肉也是整块先煮,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,回锅加调料即成。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、鸭、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,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,可以保持菜的鲜味。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、红薯酒和木薯酒,度数都不太高,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,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,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,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。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,留在嘴里的鸡杂、猪肝则慢慢咀嚼,既可解酒,又可当菜。节庆、礼仪食俗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,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、三月三、清明上坟、八月十五中秋,还有端午、重阳、尝新、冬至、牛魂、送灶等等,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。过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,要把房子打扫得窗明几净,二十七宰年猪,二十八包粽子,二十九做糍粑。除夕晚,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,家家必有。壮族人认为,没有鸡不算过年。年初一喝糯米甜酒、吃汤圆(一种不带馅的元宵,煮时水里放糖),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、粽子、米花糖等,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,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,整个春节才算结束。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,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、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、清扫墓地,并由宣讲祖传家史、族规,共进野餐。还有的对唱山歌,热闹非凡。1940年后,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,气氛更加隆重、热烈。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,各具特色,比如中元吃鸭、端午吃粽、重阳吃粑等等。壮族的粽子分为包米粽(用浸泡后的糯米包扎)和包糕粽(经浸好的糯米水磨成浆和过滤成“糕”后再包扎。“包菜”也称“包生饭”,是三月三、四月八(牛魂节)许多壮族地区人们爱吃的节日食品。其方法新鲜别致,即用“包生菜”的宽嫩叶包上一小口饭,放入口中嚼吃。颇有独特风味。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,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,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,有时一餐饭吃五、六家。不管远亲近邻来家做客,都要以礼相迎,热情接待。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,比如一家杀猪,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,共吃一餐。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,方显隆重。敬酒的习俗为“喝交杯”,其实并不用杯,而是用白瓷汤匙。两人从酒碗中各舀一匙,相互交饮,眼睛真诚地望着对方。婚丧嫁娶、盖房造屋,以及小孩满月、周岁等红白喜事,都要置席痛饮。一般要有扣肉、米粉肉、清煮白肉块、猪肝、白斩鸡、烤乳猪、豆腐圆、油炸蓉(用油豆腐加工而成)、笋片、鱼生等8或10道菜。实行男女分席,但一般不排座次,不论辈分大小,均可同桌。并且按规矩,即便是吃奶的婴儿,凡入席即算一座,有其一份菜,由家长代为收存,用干净的阔叶片包好带回家,意为平等相待。每次夹菜,都由一席之主先夹最好的送到客人碗碟里,然后其他人才能下筷。壮族丧葬酒席多为素菜,只有出殡以后才能吃荤。祭祀食俗壮族过去多神,自然,认为有灵,如果村寨中有一棵参天大树,往往被视为全村的神而加以,谁家有人病重必定要到树前焚纸,祈求;村后有个悬崖龙洞也被认为是显灵圣地或栖息之所,而常去焚香,祭鬼消灾。更多的是祭土地神,壮族地区几乎每个村寨都在离村不远的山脚下立一土地庙,每逢过节或是平时杀猪,都要以整煮猪头去那里一番,若做烤猪则抬着整猪前去敬祭。家神更是每节必祭,摆上酒、肉、整鸡等供品,祭罢方能食用。一年之中最大的祭祀活动是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。过中元节时,家家都要杀鸡宰鸭,蒸五色糯米饭,祭祖、祭,以求免除。牛魂节祭牛魂,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,有的地方固定于农历四月初八进行。这天,各家都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,到牛栏旁祭牛魂,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给耕牛吃。过去,桂西南一带壮族要在霜降节杀鸡宰鹅,做糍粑,蒸糯米饭,聚集在玉音供祭。相传霜降节是纪念外来侵略的英雄的节日,已有360多年的历史。典型食品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,有:①马脚杆,云南文山地区壮族特有食品,用糯米加腊肉丝及其他调料制作而成,形壮如马脚得名;②鱼生,过去是壮族节日或待客的上肴;③烤乳猪,壮族名菜,用小猪烤制而成;④五色糯米饭,也称花糯米饭、五彩糯米饭,用优质糯米和各种植物色素或食用色素蒸制而成,是壮(瑶)族传统节令食品,已有数百年的历史,每逢节日,亲朋之间都要相互赠送五色糯米饭,以表示盛情和,祝福吉祥如意,愉快幸福,成品并具有清热解毒、健胃强身的功效;⑤宁明壮粽,壮族春节特制传统食品,是用糯米、猪肉等煮制成的一种大粽粑,以广西宁明一带的粽粑最具特色,故名,居住在广西西靖西岳圩、湖润一带的壮族,每逢春节也有吃这种大粽粑之习,当地称“风莫饭”。相传吃风莫饭之习,始于北宋,常在春节前几天开始制作。做好的宁明壮粽年初一时用以祭祀祖先;⑥状元柴把,用卤熟的鸭肉等经韭菜捆扎而成。⑦白切狗肉,广西壮族名菜,用狗肉煮熟拌以佐料而成,朋友,有时仅凭此一菜猜拳叙饮,故有戏称:“独脚菜”(壮族有吃狗肉的习惯);⑧壮家酥鸡,广西中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,以鸡为主要原料,经炸后再加工而成,是壮家逢年过节常备菜式,已有一百多年历史;⑨清炖破脸狗,云南壮族传统名菜,用破脸狗肉放入砂锅内隔水炖熟而成。(破脸狗:又名围子、花白脸,毛以黑白两色组成,头部黑白纹突出,故名破脸狗,属山中小野兽);⑩龙泵三夹,广西西北部地区壮族传统名菜,壮族有用猪小肠酿进猪血制成的食品称“猪龙泵”;用猪龙泵配上猪肝、猪粉肠制成冷盆菜,食用时各拈一块共三件,夹在一起吃,因而得名。已有300多年历史,是当地办喜庆筵宴的压席菜。此外还有豆腐肴,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流行菜,也是仫佬族、毛南族的风味菜
云南文山广南山歌对唱求壮族的详细介绍,越详细越好!(在线等,云南文山广南山歌对唱一、歌谣壮族古代的歌谣,是从巫文化的咒语发展下来的,由于壮族先民的语言语法的特殊关系,用韵的方法和中原民歌谣的韵律是不同的。中原民族歌谣的韵律是用脚韵,即整首歌谣的韵律放在句子之末;而壮祖先民歌谣的韵律为脚头(或腰)韵,即第一句最末一个字和第二句的头或中间一字押韵。二、关于夜郎国夜郎,古战国名,是战国至西汉时期西南最大的邦国。“西南夷君长以什数,夜郎最大。”夜郎中心在北盘江,其地望包括红水河中游,即今广西天峨、凤山、乐业一代。竹部大部子孙为布依族,亦是红水河中游一代的壮人先民。夜郎竹王祠,后世川、黔、云、桂、鄂均见有,此乃覆盖面很大的民间传说,当和夜郎范围有关。广西西部许多地方均属古夜郎范围。夜郎为椎髻、耕田,有墓葬,学者均称为越族之一支。三、关于人吃人的习俗人吃人的时代,起于人类的蒙昧时期。那时生产力低下,生活资料来源缺乏,所以了劳动力的人也被当作生活资料来源之一。到了时代,由于巫文化的影响,认为吃了敌人的肉,可以增加自己的力量。同时,为了种族繁衍,认为生下来的第一个孩子,会妨碍后面弟弟们的成长,因而壮族先民也曾有“生长子则食之,谓之宜弟”之习俗。这种吃人的习俗,大抵要延长到奴隶制出现,才逐步消失,因为奴隶制度时代,生产力大大发展,社会已有剩余产品,俘虏到敌人就可从事生产,为奴隶主增加财富,于是才把俘获的人当作奴隶养活下来。四、关于族源问题原来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:一是壮族外来说;二是壮族土著说;三是壮族是外来民族与土著混合而成说。经过长期深入探讨、开展有益的争论,随着历史文献资料的发掘日益增加,考古资料发现日益丰富,研究方法上科学性日益提高。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的运用,持土著说的佐证愈来愈多,论据愈来愈充实;持外来说的学者有的改变了原来的观点,如刘介(刘锡番)即如是,上文已述及他在50年代发表的三篇论文,改变了在《岭表记蛮》中壮族西来说的观点,刘氏从考古、历史文献资料论证,壮族是两广的原始居民。至今可以说在学术界,持壮族是土著民族,是从百越族群中的西瓯、骆越人发展而来这个认识已趋一致。但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仍可以随处遇到“壮族外来说”的说法,原因是人们过于相信土司族谱。壮人的族谱,多系从土官的族谱影响而来,而土官的族谱究其渊源始祖是外来汉族而言,多数。因其流传已久,且为明清以来历史文献承认与附证,后人不加稽考,以讹传讹,形成难辨,以假当真的态势。壮人的族谱,多系从土官的族谱影响而来,而土官的族谱究其渊源始祖是外来汉族而言,多数。因其流传已久,且为明清以来历史文献承认与附证,后人不加稽考,以讹传讹,形成难辨,以假当真的态势。五、是壮族原始文学成就的代表,是古代先民指画发展的产物。从壮族民间流传的传说中,如创世《布洛陀》、《布伯》,的《盘古》、《姆六甲》。解释和探索大自然奥秘以及与大自然做斗争的《太阳、月亮和星星》、《保洛陀》、《妈勒访天下》、《特康射太阳》、《水珠》、《杀蟒歌》、《岑逊王》等等,都可以看到原始的内核,反映了远古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朴素理解,自然的幻想。民间文学家将这时期的原始文学称为“布洛陀时代的文学”。这一时期人们创作的,给后世壮族人民以强大的思想影响,鼓舞着人们战胜各种困难的斗争勇气,并且对后代壮族文学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。六、舞蹈舞蹈是壮族原始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,虽然沧海桑田,岁月流逝,我们已无法知道其原始舞蹈的真实风貌,但从舞蹈艺术的发展规律来看,新石器时代无疑是壮族地区原始舞蹈产生发展的重要时期。原始舞蹈起源于劳动,来源于生活,当人们在生产获得丰收时,自然欣喜若狂,共同欢呼跳跃;当人们举行集体祭祀活动时,必须欢歌狂舞,七、龙舟壮族习于用舟的特点,随着经济的发展,陆交通的开发,逐渐消退,现在已不很明显了,但在壮族的结婚仪式上仍有些迎亲、送亲双方模仿着百船进行对歌的场面。只是壮祖先民水上生活给他们的子孙打上的印记。正因为壮祖先民长期生生不息于水网地区,善于造舟、用舟,久而久之,便形成了竟渡之俗,虽传说中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,其实早在屈原之前就已存在。它是壮族先民水上生活的一种演习,久而演之形成了一种习俗。八、族称两汉至隋。壮族先民也随着中原汉人及其文化的南来而逐渐引起变化。东汉时,在西江中游一代的瓯人被称为乌浒,其实“乌”与“瓯”是谐音,“乌浒”乃源于“瓯”,而合浦、交趾一代还保留骆越之名,到了南朝至隋。则通称为俚僚了。广西贵县以东的大河附近一代早先的越人,由于早与南来汉人杂处,长期受到中原文化的熏陶,逐渐融合到汉人里去,语言的融合,产生了“粤语”。而东晋因北方闹了十六国之乱,黄河以北太行山一代的汉族人民,也相继南下避乱,由于他们是新来的人,按户籍,划为客籍,所以称为“客家”,以区别于先来落籍的中原人,其风俗习性和汉人基本相同。九、关于广西宋代设置的广南西,大体于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相当,不过广南西包括今广东省的化州、高州、海康和海南省。桂西地区部分州县未设在内。十、关于民族心理特征共同心理特征是形成民族的重要特征。壮族民间古来共同布洛陀为始祖,尤以壮族聚居区的红水河流域、右江流域直至其上游的云南文山一带以及左江流域的壮人更为诚笃。布洛陀乃壮族原始教创始神。这种是一种原始凝聚力。
壮族介绍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,主要聚居在广西、云南省文山,广东连山、贵州从江、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。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“撞”、“僮”。解放后称“僮”。1965年改族名为“壮族”。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,分南北两大方言。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。1957年《壮文方案》被国务院批准,结束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文字的历史。在集中本民族民间文学、音乐、舞蹈、技艺的基础上,壮族人民创造了壮戏。铜鼓是壮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乐器。壮族以农业为主,驰名中外的三七、蛤蚧和茴油是壮族地区素负盛名的特产。甘蔗产量居全国首位。习俗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,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作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,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,有时一餐饭吃五、六家。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,比如一家杀猪,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,共吃一餐。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,方显隆重。敬酒的习俗为“喝交杯”,其实并不用杯,而是用白瓷汤匙。客人到家,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,对客人中的和新客尤其热情。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;长辈未动的菜,晚辈不得先吃;给长辈和客人端茶、盛饭,必须双手捧给,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,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;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、客人说“慢吃”再离席;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。遇老人,男的要称“公公”,女的则称“奶奶”或“老太太”;遇客人或负重者,要主动让,若遇负重的同行,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。壮族人忌讳农历正月初一这天杀牲;有的地区的青年妇女忌食牛肉和狗肉;妇女生孩子的头三天(有的是头七天)忌讳外人入内;忌讳生孩子尚未满月的妇女到家里串门。食俗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,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,即在中、晚餐之间加一小餐。早、中餐比较简单,一般吃稀饭,晚餐为正餐,多吃干饭,菜肴也较为丰富。大米、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,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。日常蔬菜有青菜、瓜苗、瓜叶、京白菜(大白菜)、小白菜、油菜、芥菜、生菜、芹菜、菠菜、芥蓝、蕹菜、萝卜、苦麻菜,甚至豆叶、红薯叶、南瓜苗、南瓜花、豌豆苗也可以为菜。以水煮最为常见,也有腌菜的习惯,腌成酸菜、酸笋、咸萝卜、大头菜等。快出锅时加入猪油、食盐、葱花。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,如猪肉、牛肉、羊肉、鸡、鸭、鹅等,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。猪肉也是整块先煮,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,回锅加调料即成。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、鸭、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,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,可以保持菜的鲜味。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、红薯酒和木薯酒,度数都不太高,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,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,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,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。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,留在嘴里的鸡杂、猪肝则慢慢咀嚼,既可解酒,又可当菜。典型食品: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,主要有:马脚杆,鱼生,烤乳猪,花糯米饭、宁明壮粽,状元柴把,白切狗肉,壮家酥鸡,清炖破脸狗,龙泵三夹。节庆壮族原始教,祭祀祖先,部分人和教。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“三月三”歌节等。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,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、三月三、清明上坟、八月十五中秋,还有端午、重阳、尝新、冬至、牛魂、送灶等等,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。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,二十七宰年猪,二十八包粽子,二十九做糍粑。除夕晚,在丰盛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,家家必有。年初一喝糯米甜酒、吃汤圆(一种不带馅的元宵,煮时水里放糖),初二以后方能走亲访友,相互拜年,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、粽子、米花糖等,一直延续到十五元宵,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,整个春节才算结束。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,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、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、清扫墓地,并由宣讲祖传家史、族规,共进野餐。还有的对唱山歌,热闹非凡。1940年后,这一传统已逐步发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,气氛更加隆重、热烈。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,各具特色,比如中元吃鸭、端午吃粽、重阳吃粑等等。下边这个是壮族体育介绍壮族介绍人口为16178811人。民族概况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,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、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,少数分布在广东、湖南、贵州、四川等省。壮族族称来源于部份壮族的自称“布壮”。此外,还有自称布侬、布土、布样、布斑、布越、布那、侬安、布偏、土佬、高栏、布曼、布岱、布敏、布陇、布东等20多种。建国后,统称为僮族。1965年根据的提议,经国务院批准,将“僮”改为“壮”。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,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。壮族使用壮语,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。南宋时已出现用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。土俗字使用面不广,会使用的人也不多,多用于书写地名、编山歌、记事。1955年国家帮助壮族创制了一种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,并得到了推行。1982年又做了适当修改,并推广使用壮文。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。壮族是由中国古代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。它与周奉时期的西瓯、骆越,汉唐时的僚、俚、鸟浒,宋以后的僮人、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。当秦朝进入岭南以前,在祖国岭南(今广东、广西一带),主要居住着属于百越系统的西瓯和骆越两族群,这两个族群就是壮族的先民。根据出土文物发现,早在春秋、战国时期,壮族先民已普遍使用铜器,这些金属工具的使用,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。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发展,壮族社会无阶级的原始进入到奴隶社会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,兵分5,进军岭南。秦军战胜西瓯人,统一了岭南,设立了桂林、南海、象三郡,置于中央制的之下。又派监禄在广西修筑灵渠,把湘江与漓江连接起来,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。接着,从中原迁来大批汉人“与越杂处”。这些汉人在与瓯、骆越的交往、通婚过程中,部分成为壮族,同时加速了越人社会经济的发展。从汉至唐初,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“雄于乡曲”的大姓,如番禺的吕氏,高凉、合浦的冼氏,钦州的宁氏等,称为“百越大姓”,各自雄居一方。唐代,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、西两道,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,下分五管。其中桂、邕、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。两宋、元、明、清时期,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,建州县、派官史、征贡赋,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,给壮族人民带来了沉重负担。壮族人民不堪,多次。轰轰烈烈的太平运动就起事于岭南的壮族地区。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者的而告失败。壮族人民在抗击法国殖民者入侵、辛亥斗争和抗日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,壮族人民具有光荣的传统。社会经济建国前的壮族社会基本上还是封建社会,封建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羁縻州县制度,封任壮族寨主、大姓为地方,以加强对壮族人民的。而富于传统的壮族人民,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,奋起,不断冲击着封建,推动社会向前发展。在距今数千年前,壮族的先民就开始使用石斧、石凿、石刀、石锛等磨光石器进行狩猎和耕种。秦汉时,广西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播种水稻,并开始使用耕牛和铁器发展农业生产。以越人为主体的“南越国”,其社会生产力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。隋唐以后,许多地方的壮族人民已使用铁犁和铁质脚踏犁,还发展了矿冶业、家庭纺织业和其它手工业。如宋代广西龙州(壮人聚居区)打制的“扁刀”,可以连斩数牛而锋刃不钝,工艺高超,远近闻名;南宋初叶,广西有吃不完的贱价米运往广州等地出售。到了明代,壮族地区社会生产,即使是边远地区,也呈现出“益比内地”的新面貌。至清代,壮族地区的社会生产水平与当地或附近汉族地区已大体一样了。在时期,由于不重视发展社会经济事业,壮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。中华人民国成立以后,壮族地区发生了巨大变化。1952年12月9日,在广西省西部壮族聚居区建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区(1956年改称自治州),辖41个县。1958年3月15日,在广西省的辖境范围内建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,撤销了桂西壮族自治州建制。同年4月1日,建立了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。1962年9月26日,又建立了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。壮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。党和十分重视培养壮族干部和发展壮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事业。广西壮族自治区各族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,不断开拓进取,发展壮大了农村经济,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,铺设了四通八达的交通和通讯网络,繁荣了科学、教育、文化、卫生、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,广大人民正在向现代化迈进。1990年广西农业总产值达252.22亿元,比1950年增长4.3倍,比1978年增长74.6%。工业总产值达353.43亿元,比1950年增长117·8倍。国民收入335.98亿元,比1950年增长9.8倍。广西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,对外贸易不断扩大,目前,广西已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。一个的广西正在中国的南部崛起。文化艺术壮族人民能歌善唱,右江一带称为“欢”,左江一带称为“诗”,桂北一带称为“比”和“欢”,都是唱山歌的意思。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,称为歌圩。歌圩日期各地不同。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。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。内容有请歌、求歌、激歌、对歌、客气歌、推歌、盘歌、点更歌、离别歌、情歌、送歌等。被誉为“歌仙”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。歌圩期间,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、“碰蛋”等娱乐活动。这期间,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。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,兼办物资。过去,壮族一年种一造(即一季)水稻,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,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的准备。吃五色饭、五色蛋,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。唐代,壮族已有舞蹈,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,以敲击声伴舞。宋代有扁担舞、采茶舞、捞虾舞、春牛舞等。男的舞姿刚健有力,女的婀娜多姿。这舞蹈流传至今。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,大约在清代,壮族开始出现戏剧。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、师公戏、木偶戏;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。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、西林、百色一带的“北壮剧”,是在滇戏的影响下,于民间说唱曲艺“板凳戏”的基础上形成,吸收了滇戏的唱腔,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、葫芦胡、木叶和汉族的笛子、三弦、二胡。流行于青西、德保一代的“南壮剧”,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,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,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]、葫芦胡外,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、武锣、大钹、小钹、二胡、三弦、笛子、鼓、梆子。古代壮族先民在今广西宁明、龙州、凭祥、崇左、扶绥五县市境内的断崖陡壁上,绘制了众多的崖壁画,仅在明江、左江沿岸连绵200多公里的地段上就有60多处。画面有人形、兽形和圆形图案等,人物画像最多。人形多为正面绘制的蹲式,有的斜挂腰刀,有的在平伸的手下方、曲腿的上方有圆环。另一种是侧面绘制的双腿弯曲式,双手向面部前方斜伸,并有圆环。宁明县明江畔花山崖壁画绘制集中、典型,其中一陡壁上绘制有1300多个人物形象,大的有约1.5米高,小的仅50至60厘米。此外,还有似狗的形象。笔画古朴粗犷,给观众一种热烈欢乐的感觉。壁画多在河流急弯险滩岸边陡壁中间,离江面30至40米以上,要攀登上去绘画是十分困难的。壁画的绘制年代,画面表现的意思,用什么方法登高绘制以及使用的绘画工具、原料等问题,还在深入研究中。壮族铸造和使用铜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。迄今,在壮族地区的绝大多数县份已发掘出不同时期的铜鼓。铜鼓的类型很多,大小不一。鼓面圆平,鼓身中空无底,装饰着各种图案花纹。在历史上,铜鼓既是乐器,也是和财富的象征。从冶炼技术和造型技术来看,在广西田东县锅盖岭出土的属于战国时期的铜鼓,在广西贵县、西林县出土的属西汉时期的铜鼓,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。壮锦是壮族人民享有盛名的纺织工艺品。它用棉纱和五色丝绒织成,花纹图案别致,结实耐用。壮锦的生产,远在1000多年前的唐、宋时代已有记载。到了清代,壮锦生产已遍及壮族地区,成为壮族人民的被服所需和市场的畅销品。中华人民国成立后,壮锦得到新的发展,花纹图案不断创新,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,如壁挂、台布、坐垫、沙发布、窗帘等。现在广西靖西、宾阳等地生产的壮锦,畅销国内外。武术活动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,而且有独特的习俗。如明代桂西壮人,男孩长到十来岁,就要教他练武。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,群众也崇尚武术,每年冬闲时节,壮乡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。这种习俗经久不衰,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后。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。风俗习惯壮族的婚姻,过去是父母包办,但婚前恋爱是的。富有人家纳妾,劳苦人民是一夫一妻。盛行“不落夫家”或“坐家”,现在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。青年男女结婚后,新娘便返回娘家居住,遇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暂居住,直到怀孕之后才长住婆家。因此,“不落夫家”的时间为三、五年不等。在历史上,“不落夫家”期间有性,后来认为这是一种不正当的行为,遭到严禁,违者会被处死。现在恋爱,婚姻自主。壮族住房多数与当地汉族相同。部分地区居民住“干栏”(又称“麻栏”),分上下两层,楼上住人,楼下养牲畜和堆放杂物。近三、四十年来,这种建筑形式已有改变,实行人畜分居。壮族服饰各地不一,广西西北部,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、左衽、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、宽脚的裤子,腰间束绣花围腰,喜戴银首饰;广西西南部龙州、凭祥一带的妇女,着无领、左衽的黑色上衣,包方块形状的黑帕,穿黑色宽脚裤子。男子多穿唐装。衣料过去多是自织的土布,现多用机织布。过去有凿齿(即打掉一两颗牙,再装上金牙)、文身习俗,现已改变。饮食方面,喜吃腌制的酸食,以生鱼片为佳肴。主食是大米和玉米。年节时,用大米制成各种粉、糕。妇女有嚼槟榔(也称吃蒌)的习俗。结婚送聘礼时,榔槟是必需赠送的礼物。教壮族除祭祀祖先外,还有自然如祭祀山神、水神、土地神、灶神、太阳神等。唐宋以后,佛教、先后传入壮族地区。近代以来,一批传教士到壮族城镇建立教、,发展,但影响不大。